其他
走出 “课堂深度学习” 的认识误区
更多教师成长精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
走出 “课堂深度学习” 的认识误区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关注学生深层理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 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关注的焦点。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对课堂深度学习的片面理解而产生认识误区, 直接 “影响” 了学生课堂学习成效。
因此, 梳理深度学习的已有研究, 明晰当前教师对 “课堂深度学习” 的认识误区, 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并提出相应策略, 这对深度学习在课堂上能否真正 “落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是强调深度学习丰富的目标与结果。有研究强调深度学习的结果指向学生深度理解基础上的迁移, 如布兰思德福 ( J. Bransford) 等认为,深度学习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深度理解课程内容形成长时记忆,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不同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但更多研究强调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达成系列的能力和目标。美国卓越教育联盟 (Alliance for Excellent Education) 强调深度学习要将标准化测试与掌握沟通、 协作、 自主学习等能力联系起来。张康莉认为, 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获得感知课程价值的能力、 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协作交流能力、 学会学习的能力、 迀移应用的能力。
三是从对学生有深度的 “学” 转向对教师有深度的 “教” 的研究。不少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深度的 “ 教”。米里斯(Barbara J. Millis) 认为, 为了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 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参与的活动, 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反馈和作业。安富海强调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教师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 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 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景、 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郭华认为, 深度学习发生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自觉引导,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以及能有序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营造平等、 宽松、 合作、 安全的互动氛围, 并依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
教师对课堂深度学习的认识误区及缘由
事实上, 课堂深度学习所强调的是多维度的学习结果。研究者日益认识到, 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达成系列素养、 实现多维目标。美国威廉和弗洛拉· 休利特基金会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Foundation) 认为, 学生要胜任 21 世纪工作和公民生活, 就要通过深度学习, 形成六大能力: 掌握核心的学业内容、 批判性思维以及复杂的问题解决技能、 有效的交流技能、 合作技能、 理解如何学习、 学术思维模式。
其二, 课堂深度学习的实际完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学习活动, 是否对信息进行加工、 理解、 评价和应用, 是否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 虽然直接的决定者是学生自己, 但在此过程中, 教师所给予的方法指导、 过程示范、 及时提醒、 答疑解惑和评价反馈都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倘若教师对此完全 “放手”,那么课堂深度学习会 “无效” 或 “低效”。
教师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其一, “背景” 解读。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容并非绝对客观而抽象的, 而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如果教师抽离了知识产生的 “来龙去脉”, 忽略其 “背景依存”, 那么, “前人所创造的知识对后人而言几乎不具有可理解性”,知识只能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符号。对特定知识“背景” 的解读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系统实施, 尊重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完整性
其三, 设问 “比较”, 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学会 “比较”, 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 不同概念和原理进行判辨, 对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以发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其四, 再设情境, 帮助学生迁移。这一环节的情境创设不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在于通过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以批判的态度来思考、 理解情境, 以证据来推理、 解决问题, 在实现知识迁移和有效运用的同时, 形成学生自己具有探索性的见解甚至质疑。
另一方面, 教师要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的评价只有及时反馈给学生、 被学生接受, 评价才能发挥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这过程中, 教师既要 “点明” 问题, 不能因为照顾学生自尊心 “隐而不发”; 也不能因为急于提醒而过于直截了当。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 简明清楚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既愿意接受认同评价结果, 又能明确改进方向, 进而不断自我调整, 真正实现课堂深度学习的持续推进。